close

從有記憶開始,與過年畫上等號的,就是忙碌~~

記憶中的農曆新年,往往從媽媽和外曾祖母通電話、準備做年糕的食材開始,今年需要多少米、幾斤糖、幾包紅豆、多少香蕉葉.......

在迎接熱鬧的假日前,必須先經過一番手忙腳亂的緊張忙碌,才能開心的過好年。

小時候以為大家過的年都一樣,祭拜一樣多的神明祖先、去差不多的廟、拜訪很多親戚,一樣的繁文縟節,

長大後才慢慢發現,其他項目似乎都可以輕鬆帶過,但唯獨做年糕的規模和細節,到目前為止在我朋友群家中,還沒有人跟得上。

尤其是做包仔粿這種好像是南投才特有的年節食物,往往數量比人家拿到市場上賣的還多,堅持的工法也不同一般。

  

 準備工作從買來曬乾的香蕉葉開始,一綑綑手工割下、不同大小尺寸的香蕉葉是做包仔粿最特別的材料..........

我想這大概跟早期中寮和集集種了很多香蕉有關,所以用香蕉葉來當作粿的包材。

然後就是充滿Q彈口感的糯米了,為了原汁原味的呈現,糯米也是自家準備的磨漿機前一天先磨成米漿再壓成米糰。

IMAG3269

然後壓完水分的糯米糰按照比例和上砂糖和油、水分,成為粿皮,粿皮偏軟,不容易捏成形狀,這樣蒸過後才軟Q。

內餡則有菜脯米、蝦米、香菇、胡椒、鹽、醬油等材料拌炒而成,用粿皮包著內餡,再用香蕉葉包成長方形的樣子。

 IMAG3284

 包好的包仔粿依序排放在蒸籠裡,不能塞太緊,要保留些縫隙,蒸的時候水蒸氣才會充滿在各個粿之間,才容易熟。

IMAG3282

依照我家堅持的程度,從磨米、洗香蕉葉到炒餡料、蒸粿,只要用到火的,就是柴燒.....就是龍眼木。

所以真的是手工中的手工,再傳統不過的方法了!!

IMAG3286

蒸熟後的包仔粿放涼等著被分配到各親朋好友家~~

每個都是用香蕉葉仔細包過,連固定的綁繩都是用香蕉葉捆著的,大小大約是一個拳頭大一點的尺寸,一個人一次剛好一顆。

IMAG3285

這就是完成品,淡綠色的粿皮是糯米糰揉著艾草的顏色,之前也曾經用赤嵙草來製作粿皮,雖然較Q但有點苦味。

做好的粿放涼一會兒會比剛蒸好熱熱的吃更好吃~~因為是冬天,大概室溫可以放三天,隨時都可以吃。或者冷凍後想吃在重蒸或油煎風味也不錯。

  IMAG3287  

這就是我們的包仔粿,和客家的草仔粿類似,不同之處在於最後會用曬乾過的香蕉葉再把整個粿包起來,才入鍋蒸。

整個流程大約是這樣,寫到這裡,忽然想到好像應該跟我媽把所有的材料比例詳細記下才對,

記得小時候外曾祖母總是要求我媽要把做粿的功夫學好,因為我家小孩愛吃.......

然後她每次總是會炒出將近兩倍的餡料來,讓我們在旁邊一邊看她們包粿,一邊用手抓餡料吃,

隨著我長大、出社會,包仔粿成為同事、朋友間流傳的年節美食,慢慢地製作數量一直在增加著,怎麼分都不夠,

我想,或許我也應該好好地把這門功夫學起來,至少,這也是很有味道的一個專長啊!!

 1474369_10153744455980065_723311117_n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aji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